手机扫二维码即可获知最新消息哦!
作者:更新日期:2012-12-20 09:26:12来源:
阿果石油英才网转载,仅供参考、学习之用!
20世纪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使新古典学派关于市场经济自动解决就业问题的理论失去了市场,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应运而生。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M.Keynes)在他的巨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n1中,在评析庇古的“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的基础上,提出了“非自愿失业”论。“非自愿失业”就是劳动者愿意接受现有的工资水平,都找不到工作,其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即缺乏足够的需求来吸收全部劳动力就业。当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资本家不仅不能按照预期的最低利润出售商品,而且会有大量的商品卖不出去。资本家因得不到利润而减少产量,解雇工人,从而带来失业人数的增加。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是决定社会总就业量的关键性因素,“有效需求”就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的社会总需求,就是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的社会总需求,也就是预期能为资本家带来最大利润的社会总需求。因此,凯恩斯得出两个结论:一是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与总产量,而不是像萨伊所说的“供给会创造它自身的需求”;二是充分就业只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种“特例”,“是各种可能的均衡位置的极限点”,而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从而否定了传统经济学所说的宏观经济只有在充分就业上才达到均衡的观点。凯恩斯关于减少“非自愿失业”的主要政策建议是:刺激消费,扩大有效需求,鼓励投资,包括提高人们的投资信心和降低利率,增加就业等。凯恩斯认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有效需求小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均衡是常事,因此失业的存在也是必然的。是什么原因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认为,心理上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这三大基本心理规律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一方面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消费的增加总跟不上收入的增加,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另一方面,随着投资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同时由于流动偏好的作用,利息率的下降受到限制,从而吸引资本家投资的诱惑力减弱,造成投资不足。
正是由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所构成的有效需求低于社会总供给水平,从而导致实际就业水平小于“充分就业”水平。要解决失业问题,只有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对市场进行干预,才能刺激需求,扩大就业,减少失业。既然有效需求不足是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产物,因此,扩大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不可能由市场机制本身来达到,而必须动用政府的力量对经济实施干预,用扩张政府需求的办法来弥补社会有效需求的不足,以促使总需求与总供给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实现均衡。围绕这个思路,凯恩斯开出了如下药方:(1)赤字预算。凯恩斯极力主张政府扩大支出,增加投资,刺激投资欲。在他看来,“举债支出虽然‘消费’,但结果倒可以使社会致富”。他呼吁财政政策从传统的预算平衡概念中解放出来,走向主动的、积极的赤字预算,以此刺激社会经济活动,增加国民收入。(2)适度通货膨胀。他主张国家通过自己控制的中央银行系统地增发纸币,扩大信贷,压低利率。认为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家预期到纯利润将增长,从而产生扩大投资的欲望;另一方面,纸币流通量的增加造成物价上涨,这不仅压低了工人的实际工资,相对地提高资本边际效率,加强了投资诱惑,而且使人们意识到持有大量现金是不明智的,于是阻碍投资的“流动偏好”将会越来越小,投资需求便会高涨。(3)福利措施。凯恩斯认为向富人征税以救济穷人,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
因为富人的钱越多,储蓄的钱便越多;丽向富人征税后储蓄会减少,以之救济穷人,用于消费,会扩大消费需求,刺激生产,从而促进就业增长。凯恩斯的理论在抑制经济危机的破坏力、扩大就业、平缓经济周期性波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使其在19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学理论。
1、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如本网所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著作权或版权拥有机构致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妥当。如有侵犯您的名誉权或其他权利,亦请及时通知本网。本网在审慎确认后,将即刻予以删除。
3、本网原创文章未经本网允许,私自转载者本网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转载请注明来源 阿果石油英才网 http://www.cnpcjo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