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二维码即可获知最新消息哦!
作者:未知更新日期:2016-01-13 08:34:41来源:互联网
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1月8日,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等8家单位联合研发的“5000万吨级特低渗透—致密油气田勘探开发与重大理论技术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长庆油田所在的鄂尔多斯盆地因油气储层非均质性强和“三低”(低压、低渗、低丰度)的先天缺陷,储层厚度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或半径那么细,需要用专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俗称“磨刀石”,开发难度极大。世界知名能源咨询公司曾判定其为边际油气田,断言使用常规技术无法实现经济有效开发。
走自己的路,不迷信权威。通过持续有效的科技创新,一代代石油人认识了低渗透、攻克了低渗透、驾驭了低渗透,长庆油田46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依靠科技创新与低渗透做斗争的历史。如果说中东的油藏开采是从海绵中挤 出油,长庆的油藏开采就是“从石头缝中榨出油”。
鄂尔多斯盆地虽然资源潜力大,但储量品位差。如何在低品位储量中优选含油富集区,并实现储层与产能快速预测,满足油田快速上产的需要?这就要求新一代科技人员具备一双“火眼金睛”,能够透视地下2000多米对“甜点”进行精确识别。通过近10年的努力,长庆油田自主研发了富集区分类评价与产能快速预测技术,迈出顺利开发超低渗油藏的第一步。
长庆油田自主创新的一系列特低渗—致密油气成藏理论和勘探、开发主体技术,成功解放了以前国内难以发现和无法动用的非常规低品位油气资源。在勘探领域,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的创新应用,突破了黄土塬、沙漠找油禁区,掌握了寻找大型油气藏的方法和手段。2008年以来,通过新技术累计新增石油探明储量和天然气探明储量,超过了前37年的总和。
找到了含油储层,怎样拿出储量又成为新的拦路虎。长庆油田自主研发的水力喷射分段连续压裂技术,通过压裂改造给予地层初始能量,实现油井高产稳产,填补了国内空白,并成为国际水平井压裂三大主体技术之一。现场施工多头多段同步推进,将水平井完钻和压裂改造的施工周期缩短20%,在开发对象逐年变差的情况下油层钻遇率依然保持在90%以上。
技术革新不仅提升了效益还降低了成本。2013年以来,长庆油田推广了直井、丛式井、水平井大井组规模应用的开发模式,形成了“多层系、大井组、多井型”的开发思路,实现了工厂化作业,有效破解了资源开发的难题,累计节约土地5729亩,减少采气管线长度35%。在2015年国际油价持续走低的情况下,长庆油田表现出极强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
通过科学管理实现现代化企业的高效运转。橇装一体化集成技术与装置的应用,有效支撑了低成本开发战略,降低建设及运行投资30%以上,实现了油田大规模效益开发。集安全运行、应急处置、网上巡井、智能判识于一体的互联网油气田管理模式,实现了“互联网+”油气生产大数据管理。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迅速增加,剩余油气资源中50%以上为低渗、特低渗透,勘探开发此类资源成为必然选择。长庆油田对低渗透的攻克,对我国能源接替战略起到了强力的支撑作用。
2015年,长庆油田年产油气5480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12%和天然气产量的30%。也就是说,全国每生产9吨原油中长庆油田就贡献了1吨,每10立方米天然气中长庆油田贡献3立方米。(记者 杨雯)
![]() |
长庆油田水平井对比直井增长效果图 |
亮点技术
富集区分类评价与产能快速预测技术
长庆油田从油藏富集规律、沉积相分析和成岩相划分等方面开展研究,刻画砂体、油层平面展布,明确产能影响因素,在大范围低丰度油藏中找到油气分布较为集中的部位,形成一套适合于超低渗透油藏富集区分类评价与产能快速预测技术。
特低/超低渗油藏水平井开发技术
从水平井井网系统影响因素出发,针对不同储层特征,立足注水开发,开展水平井段方位、井网形式、水平段长度优化研究,指导水平井规模开发合理布井,实现最佳缝网匹配关系。
致密气藏多层系大井组规模开发技术
通过储层精细描述,针对不同地质目标体创建了“三维水平井组、水平井为主大丛式井组、定向井为主大丛式井组”3种井型部署方式,在此基础上多井型、大井组整体部署,多层兼顾,工厂化作业,降本增效明显。
油气田橇装一体化处理技术
长庆油田自主创新大型橇装一体化处理技术,核心是以满足站场加热、输送,实现无人值守、远程管理的一体化集成装置。这个装置具有管理智能化、功能集成化、结构一体化、体积小型化、操作方便化、投产快速化等特点。
![]() |
权威点评:
科技创新是鄂尔多斯盆地勘探开发的第一驱动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 翟光明
鄂尔多斯盆地总面积达36万平方公里,其上部是陆相地层,下部是古生代海相地层。由于技术条件的不足,这样一个大型含油气盆地,直到20世纪70年代依然处于“井井有油、井井不流”的状态。古生代海相地层一直是中国老地质学家们致力攻克的难题。
1969年,地质学家通过5条钻井剖面和地震工作联合攻关,取得了巨大成果,攻克了黄土塬,并在之后的1970年发现了位于侏罗系的马岭油田,证明了鄂尔多斯盆地有油的事实。1989年发现的奥陶系大气田——靖边气田,使地质工作者受到极大鼓舞。一系列油气田的陆续发现,证明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油气资源的成功开发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十二五”期间,各种勘探方法和开发技术取得了新的突破性进展。先进技术撬开了致密油气层,助力长庆油田建成5000万吨油气当量的“西部大庆”。未来,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新发展,必将会使鄂尔多斯盆地发挥更大的价值。
低渗透油藏将成为中国油气新希望
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宋新民
低渗透油气藏在当前增储上产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今后中国石油乃至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中,也将成为重要的接替领域。目前,中国石油40%以上的石油储量、每年原油产量超过40%均来源于低渗透油藏。
长庆油田特低渗油藏水驱采收率已达到25%,在此基础上又积极探索,不断挑战超低渗油藏水驱开发技术极限,在井网设计、油层多层改造和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建成“西部大庆”做出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并已推广到松辽、新疆等油区。“十二五”期间,对致密油的研究已从开始攻关到实现工业化,取得了重大突破,并针对我国致密油的特殊性,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
作为“十三五”储量和产量主体的低渗透油藏,还需要进一步技术攻关以降低成本。要重点针对特低渗透油藏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研究水驱加密调整和进一步提高单井产量和采收率的开发模式。作为现实的开发潜力领域,要加快储备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三次采油技术,加大超低渗和致密油能量补充和开发方式转换的攻关试验,尽快形成配套技术,支撑油田未来持续稳产。
创新感悟:
创新不停歇 奉献无止境
富集区分类评价与产能快速预测技术攻关团队
鄂尔多斯盆地是举世闻名的“三低油藏”,含油层系多,各油藏油气富集不明确,储层结构复杂,定量表征技术缺乏,成为制约超低渗油藏效益开发的瓶颈。世界级难题吓倒的是懦弱者的灵魂,激发的却是勇敢者的激情。
团队通过创新引入不同类型相渗特征参数与成岩相带,快速预测油藏开发规律,实现超低渗透油藏储层的定量表征。在攻关中,团队人员多次奔赴野外开展剖面观察;千百次岩样分析,解密亿万年地质留下的蛛丝马迹;实验室里通宵达旦的灯光见证一次次的失望与兴奋。8年来,依靠创新与奉献,填补了超低渗油藏研究的一个又一个空白,奠定了长庆油田在我国乃至世界超低渗油藏开发领域的领先地位。
不辍耕耘 终结硕果
超低渗油气藏开发压裂技术攻关团队
增储上产是油田科技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长期以来,团队成员始终坚守着这样的信念,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中,白天讨论方案,参加各类技术研讨,晚上修改科研报告,深思设计方案。每当遇到重点井和工艺复杂井施工,他们换上一身红工衣立刻出现在试验现场,几十年如一日奋战在压裂酸化技术研究与试验最前沿,几乎放弃了所有休假。
心血和汗水换来累累硕果。近年来,团队在SPE等国际会议及油田公司技术研讨会上的报告,被大家广为称颂。在团队的推进下,套管滑套水平井多段压裂等一大批国家先进压裂技术现场试验在长庆千里油气区全面展开。
苦练内功 催生技术革命
油气工艺研究院压裂工具研发团队
长庆油田是世界上罕见的“三低”油气田,油气产量主要依赖于压裂技术,压裂工具作为保障压裂顺利实施的利器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引进国外压裂工具费用高昂、受制于人的现状,如何实现压裂工具的自主研发与应用成为摆在研发团队面前的首要任务。
几年来,团队先后研发了油田水平井水力喷射压裂等10余项系列化压裂工具,其中研发的自主裸眼封隔器压裂工艺管柱与引进工具相比费用降低65%以上,自主研发的不动管柱水力喷射压裂工艺管柱为国际首创,增产效果达到直井的5倍至8倍,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为长庆油田致密油气藏储层改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核心技术支撑。来源于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1、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如本网所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著作权或版权拥有机构致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妥当。如有侵犯您的名誉权或其他权利,亦请及时通知本网。本网在审慎确认后,将即刻予以删除。
3、本网原创文章未经本网允许,私自转载者本网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转载请注明来源 阿果石油英才网 http://www.cnpcjo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