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二维码即可获知最新消息哦!
作者:未知更新日期:2016-06-17 08:52:59来源:互联网
6月14日,在冀东油田机械公司张艳丽创新工作室里,员工围坐一圈,讨论抽油机的节能设计。2012年实施员工创新工程以来,冀东油田已建成创新工作室33个,每年创效超百万元,成为在基层中有广泛影响力的创新创效榜样。
不论年龄、学历,更无岗位、职务的框框限制,只要你是冀东油田员工,只要你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你就可以拥有以你命名的创新工作室。目前冀东油田以员工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已达到11个。
搭建成长平台
以前,有不少一线员工反映,班组员工技术革新难、成果推广也难。面对工人技术创新普及和推广上存在的弊病,冀东油田握指成拳,将分散的、不规范的创新创效活动进行组织、整合并规范。
冀东油田工会牵头各方力量,搭建资金支持、学习交流、技术服务、荣誉激励四大平台,为工作室顺利运行提供保障。每个创新工作室成立时,都会提供1万元的创新基金,在运作期间,每年组织对内、对外学习交流,并开展创新成果评审一次,各基层单位工会还将根据创新项目的价值,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
“好的管理体制就像肥沃的土壤,会滋养出更多的科技创新,也让企业焕发出更多活力。”冀东工会负责人告诉记者。
工作室是大平台,让员工成为创新主人翁。申阳,是机械公司张艳丽创新工作室成员之一,不善于交际的他只有走进工作室就会变得侃侃而谈。“我真的很喜欢待在工作室里研究技术攻关项目,因为把问题解决的感觉很爽!”申阳神采奕奕地说着。
植入创新基因
冀东油田陆上作业区柳赞创新工作室负责人陈平君告诉记者,创新工作室成立2年来,已有国家授权专利8项,现在正在申请2项,获得各类科技奖42项。工作室创建以来的革新成果,相当于他过去10年的个人成果数。
为植入创新基因,陆上油田作业区设立创新线索联系人,一个创新工作室覆盖3至4个采油井区,一个采油井区建立1个创新小组,1个基层班组设立1个创新工作联系人,把创新任务安排到每一个班组甚至每一个岗位,将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疑难,列入研究课题。
冀东油田南堡作业区有4个员工创新工作室,2014年成立以来,已完成创新成果52项,解决生产难题36个,在提高工作效率和保障人身安全等方面效果显著,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已超过400余万元,累计参与创新的人员达到170余人。
把创效基因植入日常工作。据了解,广大干部员工立足岗位降本降耗,在科技攻关、安全治理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2015年征集创新创效成果105项,其中增储上产类金点子21项、管理创效类金点子24项,评选48项优秀成果进行交流展示,吸引和带动更多青年参与。
加速成果转化
6月1日,在冀东油田井下作业公司刘涛创新工作室中,记者看到一种新型清洁油管的通径规,这个新型实用专利能够减少返工,检验油管是否通畅时,能清除油管内壁杂物,获得员工好评。
每年,冀东油田都会研究重点攻关课题,完善科研立项制度及技术成果评比标准,把技术创新成果的跟踪管理作为重要工作。各基层工作室制订出详细的创新计划,做到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有机结合,员工以成果的效益化作为攻关的落脚点。
南堡油田作业区的陆岛创新工作室,由技能专家李峰和一批85后的年轻员工组成,以往抽油机井井口加药成本高,他们自主研发的迷你型加药泵,现场使用效果好,且大幅度降低了加药成本。他们研制创新出的5种采、注、输工艺部件也广泛应用于日常生产中,年节约费用约60万元。
为推进成果快速转化,冀东油田工作室定期把新工艺、新技术、新成果的结构原理、工作原理和操作流程系统地传授给员工。还在工作室成员和基层员工之间建立“一对一”推广机制,让工作室成员下到一线基层,全过程、全方位、手把手地指导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基层员工常说:“攻关不是科技人员专属,大家集思广益,没有职务高低、年龄之分,只要有点子、有想法,都有发言权。”如今,创新工作室已遍布冀东油田各基层单位,涌现出一大批员工经济技术创新优秀成果。2015年度有178项员工经济技术创新成果,共评选出技术革新奖35个,发明创造奖18个。
“能够把我们员工自己的创新成果进行推广应用,是对我们劳动付出和艰苦实践的最大褒奖。如果一个人创新的成果再多,不能付诸实践,这样的革新成果就失去了意义。”冀东油田一级技术专家陈平君谈及成果的转化感慨颇多。
1、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如本网所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著作权或版权拥有机构致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妥当。如有侵犯您的名誉权或其他权利,亦请及时通知本网。本网在审慎确认后,将即刻予以删除。
3、本网原创文章未经本网允许,私自转载者本网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转载请注明来源 阿果石油英才网 http://www.cnpcjob.com